游戏洛:最好的游戏攻略网站!

所在位置:首页 > 电脑游戏

《悬崖帝国》标准模式中期发展思路分享

发布时间:2023-04-09来源:网络作者:游戏洛

《悬崖帝国》配置要求高吗

《悬崖帝国》配置要求参考如下;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背景与对后人的影响

公元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帝国首都北京入夏后,天气并不炎热。意大利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心里盘算着为教会买房的事情迟迟得不到落实,不免着急。
西历8月底,有人告诉利玛窦,一栋位于宣武门的房子准备出售,利玛窦发现价钱低得有些反常,不免有点担心,于是托人打听原因。来人说,屋主愿意低价出手,主要是闹鬼厉害,百般施法均不见效——听到这里,利玛窦放宽了心,不由得笑了,预感到北京教会租房传教的历史可望终结。
他即刻差人请几个朋友到教会的住地来商量买房的事。
翰林院庶吉士、上海人徐光启也在被邀请之列。8月24日,他和几个在北京做官的基督徒一同与利玛窦见面。这个皇家学院博士生原籍上海,是地道的南方人,一年前才来到北京。他参加了1604年在北京举行的会试,中二甲第五十二名进士,随后入翰林院学习。他来到教会的时候,穿了一件宽袖皂边、青色圆领的袍服,系着皂绦软巾垂带,头上戴了一顶黑色纱罗织成的四角方巾。利玛窦与他含笑致意。一行人落座之后,利玛窦把买房的事情说了,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认为是个好机会。徐光启等人以帝国官僚特有的老练沉稳的做派,提示了买卖之中需要注意的事情,随后开始商议筹集房款事宜。徐光启薪俸菲薄,只能略尽心意,但来人中颇有些家境富足的官员。他们凑足了钱款,交给利玛窦,后者很快办妥了买卖事宜。三天后,传教士们搬入了新家。在利玛窦的努力下,这栋曾经闹鬼的房子里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基督教堂。
教堂建成之后,徐光启更频繁地往来于位于今日东长安街的翰林院和宣武门的教堂之间。他与利玛窦相识于5年前,利玛窦还是他的老师。每天下午,翰林院的学习结束之后,徐光启就去跟随利玛窦学习数学。他发下了一个愿心,要把利玛窦教授的数学教材,古希腊人欧几里得所著的《原本》翻译成中文。
《原本》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共13卷,欧几里得在其中创设公理体系,系统整理出了古希腊数学知识,后世又有所增补,共有15卷行世,并于16世纪由利玛窦的数学老师翻译成拉丁文。利玛窦向徐光启提起后,引起了后者极大的兴趣。
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说过,“即使我们不能确定,正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最先在1600年将上海学者徐光启带入利玛窦的圈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使他们的友谊变得更为牢固了。”
《原本》是西方科技的基础,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问。利玛窦曾发动另一个学生、才智超人的常熟人瞿太素翻译此书,结果未能成功。17世纪几乎没有中国人懂得拉丁文,仅凭利玛窦的讲授,能理解《原本》已属不易,遑论翻译;而利玛窦虽然汉语流利,也能书写,但终究不是他的母语,不知哪些字词可以与《原本》中的术语对译。
他一度怀疑,翻译《原本》是否明智。徐光启已经44岁,早已错过了学习数学的最佳年龄。进入翰林院是明代士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那里的课业关系仕途,如果数学影响他在翰林院的成绩,这是教会不愿意看到的。
利玛窦警告徐光启,若非天分突出,恐怕很难将译事进行到底。坐在他对面那个斯文白皙的中年人却平静地说,我怕困难,困难更大;我不怕它,它自然就怕我。
这种固执最终获得回报。一年多后,利玛窦在日记中感动地记道,徐光启用清晰而优美的中国文字写出了《原本》的6卷,创造性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术语问题。简练的中文对译,从“点”、“线”、“面”,到“平行线”、“对角线”,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以至“相似”、“外切”等等,一直沿用到数百年之后。
历史就这样被改变了。利玛窦和徐光启为当年刊刻的译本写了长篇序言。徐光启意味深长地将一个汉语中用于设问的词汇——几何——拿来为这本书名命名。
这是发生在公元1607年的事情,距今整整400年。

徐光启1604年入京参加会试,随后入翰林院,开始在北京生活。正是从此时开始,他与利玛窦密切往还,并于1605年开始合作翻译《几何原本》。1607年,也就是《几何原本》译成付刻的那一年,徐光启的父亲去世,他携家眷送父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按例需要在老家服丧3年。1610年,他丁忧期满准备回京复职的时候,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了。两人的密切交往,仅仅只是1604年到1607年3年间的事情。这3年影响了徐光启一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徐光启以及与他同时代入基督教的士大夫们,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谜。即使按照最传统的儒家道德标准,其中也不乏堪称模范的人物。唯如此,这些16到17世纪的中国精英分子在信仰上的选择,一直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朱维铮相信,徐光启选择基督教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有其经济和政治上的外因。
徐光启与利玛窦初次见面的1600年,明帝国的经济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中国人口的数据尚无定论,一种说法主张当时人口在六七千万,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有1亿之多,不管怎样,根据位于巴黎的国际工业合作组织的专家所著《世界经济千年史》测算,当时中国的GDP总量确定无疑地居于世界第一,占世界GDP总量的39%强。这个数字比西欧十几个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晚明的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六朝,政治普遍黑暗。嘉靖年间出了个著名的大贪官严嵩,权倾一时,已经透露出皇帝或软弱或荒唐而被朝臣或宦官把持权力的迹象。
尽管中国的文官选拔制度直到18世纪仍是欧洲意图效仿的楷模,但明嘉靖一直到天启年间,宦官在明代宫廷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擅权之势日益严重,加上万历一朝,皇帝20多年不见朝臣,庞大的帝国政府只能依照惯性运行,宦官多于朝臣,由于无人替补,不许官员辞职,以至于出现尚书、侍郎这样部长级大员挂印而去的怪事,凡此种种乱象,显示出明帝国的政统已经岌岌可危。
徐光启所在的苏淞地区即苏南和浙北八府,既是传统的沿海贸易区,也是传统的棉织品产区,区内有织娘2万人,棉布除了满足国内市场所需,还可外销,这也使该地区赋税占到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之多。赋税如此沉重,让人更易感觉到政治昏暗的社会后果。
社会经济越发达,政治黑暗越是令人触目惊心,而两者的反差越鲜明,越是在士大夫阶层中形成了一种衰世的气氛。一部分文人在这衰世的气象中陷入颓废,而即使是徐光启这样意图奋进的正直官员,也不禁为之气馁。作为明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家朱子学说,正是在这衰乱的时候发生了动摇。从明代中期开始,王阳明学说开始兴起,到徐光启时代,已在江南一带广为流行。王学继承了宋代陆九渊一路学说,修身之说略近禅宗,提倡个人觉悟,信仰上较为开放。凡此种种,随着帝国进入它即将灭亡的17世纪,造成了一个既死与方生并在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繁荣与政治黑暗并存,危险与机遇并存,官方意识形态僵化死板而民间学术活泼开放。徐光启在这个时代里选择了自己的信仰,不能说不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而在世界历史上,这同样是富有伟大的转折意义的时代。西方正走出中世纪,并且形成了巨人辈出的两个多世纪。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的巨人的时代”,在朱维铮教授看来,徐光启,这个16和17世纪之交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愧于这个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也不逊色于他在世界史上的同时代人。
可惜的是,群星灿烂和影响深远的西方近代进程没有在中国同时实现。徐光启去世后11年,明帝国覆灭,历史没有转向,而是被更加保守和封闭的清帝国取而代之了。

400年后,今人已经很难发现《几何原本》的诞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然而,晚清的梁启超却褒扬说,此书“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学问”,这不免让人疑惑,梁启超是否刻意夸大其词呢?
几何学在西方历史悠久,西方大学的雏形、著名的柏拉图学园门口有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特别指出,四个东方的古老文明,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都没有产生几何学。其中巴比伦精于面积计算,中国人算术发达,表现出这些古老东方文明重数量关系而轻空间形式的特点。周教授认为,只有古希腊的文化精神能够出现几何学,因为公理、定理、假设、求证等等概念,只有借由希腊人的逻辑观念才能产生。
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说,徐光启译介的欧氏几何前六卷——也即平面几何——多是中国历来所没有的知识。一种如此重要并且在西方历史悠久的科学,竟然一直不被中国人所知——可以想象,这一点让很多人感到惊讶,也让一些人感到不快,甚至是仇视。但徐光启感到的是羞耻。他向利玛窦请求合作翻译时,利玛窦劝他不要冲动,因为翻译实在太难,徐光启回答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不懂的东西又不去学习,被徐光启视作是可耻的事情。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欣赏徐光启的这个回答,称赞了很多次。
当然,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中国在缺乏系统几何知识的前提下,实现了世界历史上一度罕见的繁荣——至少,对传统社会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何的用处似乎不大。徐光启对此的回答是:无用之用,众用所基。朱维铮教授也很欣赏这个回答,同样称赞了很多次。好些看上去没有用的东西,其实是那些实用知识的基础——朱先生说,这就是基础学科的原理。
“知识的效用,有一些是很奇妙的”,朱维铮说,“有时候完全出乎你的意料。”
1980年,朱维铮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康有为一本已经被人遗忘的著作:《实理公法全书》,在与藏于美国胡佛研究所内的藏本参校后,将其发表。以“托古改制”著称的康有为,一生表述政治思想时,都说自己思想的渊源在于《礼记·礼运篇》,但朱维铮的研究却表明,《实理公法全书》的思路是根据《几何原本》。康有为将《几何原本》的公理体系一路推衍至社会政治领域,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发表了自己关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张蓝图又在他名动天下的著作《大同书》里得到了更加体系化的发挥。在朱维铮的考察之前,康有为的思想与他的政治活动,从来没有与近300年前的6卷《几何原本》发生关系。
即使在今天仍然难以想象,对近代中国的命运至关重要的戊戌变法,怎么会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产生关联。或许,只有徐光启的“无用之用,众用所基”能够提供些许解释的线索。中国历史与欧氏几何的隐秘关联,不是几何知识的具体应用,而是与几何学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观念有关。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

  手工工场时代
  工业化的准备阶段(16-18世纪):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意大利商业城市—佛罗伦萨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 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
  蒸汽时代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19世纪初至六七十年代): (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万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电气时代
  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870年至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编辑本段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的演变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处死查理一世
  (2)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1)概况: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也是如此。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 (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
  (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3国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十九世纪晚期的美国都市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本段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 (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编辑本段国际关系的演变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16世纪-18世纪中期) (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仓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近代史始于15世纪,世界近代史则始于19世纪。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问题,目前史学界共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看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一段论述,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指出:“1648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应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应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历史发展的事实也说明,把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有充分理由的。 第一,在政治上,英国革命宣布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和国家原则,推翻了流行于欧洲2000多年的“神圣王权”,建立起了一套以共和政体、议会政治和两党政治为特征的新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为后来许多资产阶级国家所效法,而英国革命所表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也在后来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了证实。 第二,在经济方面,英国革命的胜利,不仅使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而且使欧洲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第三,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所产生的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对世界的影响尤其重大。英国革命促进了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文化史上,准备了“启蒙”时代。 最后,英国自革命后至近代末期,始终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世界近代史从英国革命开始,许多问题的根源便容易明白。
  尼德兰革命说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近代史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因此,要确定它的开端时间,必须先确定开端的标准,那么什么是开端的标准呢?他们认为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第一,研究资本主义的产生,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时机,不能提前也不能推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它在促进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资本主义开始的世纪,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水平和要求。 第二,在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地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因为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表现出来。资产阶级革命的首次成功,自然是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大路标。 第三,世界近代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确定它的分期标准时,必须牢固树立以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任意割裂和取舍。只有把上述三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地综合考察,才能正确地认识近代世界历史的开端。根据这样的标准,毫无疑问,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16世纪是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从封建主义形态过渡到资本主义形态的剧烈变革时期。封建关系瓦解,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出现及其与封建制度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的斗争,构成了它的基本特征。尼德兰16世纪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代开始时的基本特征。16世纪的尼德兰,以其发达的工商业传统,优越的地理条件,成为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时,尼德兰的工业进入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初级阶段,在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经济的出现是并行的。在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阶级分化瓦解,从中分化出一部分人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活动。主要由商人、包买商、手工工场主、农场主组成的城乡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其中商业资产阶级占首要地位。他们的阶级利益与统治尼德兰的西班牙人及其封建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场公开的资产阶级风暴席卷而来。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尼德兰的孤立现象,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等都程度不同地有类似的变动,只不过尼德兰这时走在欧洲的前列,代表这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方向罢了。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反对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正确认识尼德兰革命的性质,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是它能否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关键。在尼德兰革命前,统治尼德兰的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西班牙,这是一个封建国家,它竭力维护封建制度,扼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是欧洲封建势力的主要堡垒。16世纪的尼德兰是资本主义最发达,新教思想最活跃的地方,西班牙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奴役被压迫民族的政策使得尼德兰成为欧洲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集合点,正在形成中的尼德兰民族,最终选择了推翻西班牙封建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道路。这场革命的发动者和主力军是城市平民、农民和渔民,领导者是以商业资本家为主体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派,主要打击对象是西班牙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尽管16世纪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各种关系尚未完全成熟,但这场革命具备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征,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本质上有很多共同点,如:这两次革命都处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初期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封建制度的存在已经不相容了;这两次革命都披着宗教外衣;两国的资产阶级都没有与人民结成联盟,而是与一部分贵族结盟,充当领导者,使革命具有保守性和妥协性;这两国产生的新政权,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和部分贵族的联合专政;而且,革命成功后,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殖民扩张道路。尼德兰革命的意义和对欧洲各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经济方面,这个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力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在政治上,它一方面打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封建霸权,同时在破坏封建国家机器,建设资产阶级政权方面首次作了成功的尝试。同时,世界近代史的对象和任务是既要研究清楚一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事实及规律性,同时还必须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察,从不同时期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和个性中,研究整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地位、作用等。尼德兰革命自然是这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综上所述,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应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9世纪说
  这种观点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把欧洲近代上限视为世界近代上限,但由于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两个上限之间,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欧洲近代史始于15世纪,世界近代史则始于19世纪。世界近代史到来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产业革命极其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范围传播能力的形成,是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于这一切,占世界人口80%的亚、非、拉各大洲,便在19世纪进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阶段。从而,以往欧美范围的区域性的近代史,在19世纪扩展成为真正的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就是从这时开始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15世纪的下半叶,是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史的转变期,到16世纪初,欧洲即正式进入近代史阶段,但直到18世纪末,整个世界并未进入近代史阶段,这一时期,实际上只是世界近代史到来的准备期。因为, 第一,以1640年的英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既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也是缺乏世界性眼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在阐述英法革命的意义时,明确将英国和法国革命称作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第二,从17世纪起,世界上进入近代史阶段的区域有所扩大,但这种扩大仍是局部的,而不是全球性的; 第三,从16世纪到18世纪,是欧洲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工场手工业,因其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以不可能,也没有被欧洲各国在其掠夺性的国际贸易中带到世界各地; 第四,16至18世纪,是世界近代史到来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所以,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是世界从前资本主义时代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完整过渡期,是世界近代史的真正上限。在这一时期,一方面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仍在继续,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向上发展之中,另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和面积大多数的亚、非、拉各大洲,都已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革命的历史时代,因而,整个世界也就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即进入了近代史的历史阶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提出了世界近代史相对上限的概念。所谓相对上限,就是那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将新旧两个时代区分开,但又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上限。他们认为,在19世纪的范围内,世界近代的相对上限有三个。1.19世纪初,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初步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英国的机制工业品开始倾销到拉美各国以及亚洲和北非的一些国家,使上述广大地区进入了自己的近代史阶段;第二,1825年英国解除了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标志着近代大工业生产力已开始逐渐具备了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能力。这时,近代史的世界性,已经初步形成。2.19世纪中叶,这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基本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工业革命在欧美主要国家完成或迅速发展,使得西方大工业生产力向全球传播,世界市场已经基本上形成。第二,西方的机制工业品,已经倾销到世界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开始产生或初步地发展了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这样,除了亚、非一些地区外,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时代,世界近代史的历史阶段,已经基本到来。3.19世纪末,这是世界近代史阶段完全到来的历史时刻。因为,第一,经过第二次产业革命,西方的大工业生产力已完全具备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能力,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已开始进入新质的发展阶段;第二,资本输出已经具有了重要意义,它“加速了最落后的国家里的资本主义发展”,全球大部分落后国家均已进入了近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时期;第三,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形成,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世界近代史阶段,也完全到来。
  1500年说
  目前史学界大部分学者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的历史,而正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逐渐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一体;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悬崖帝国各建筑有什么效果 建筑效果说明

1、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柱式上:
多立克柱式:柱子比例粗壮,高度约为底径的4~6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尖形,没有柱础。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4,柱距约为底径的1.2~1.5倍。
爱奥尼柱式:柱子比例修长,高度约为底径的9~10倍。柱身有凹槽,槽背呈带形。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式高度的1/5,柱距约为底径的2倍。
科斯林柱式 :除了柱头如满盛卷草的花篮外,其他同爱奥尼柱式。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但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的时期,它们的类型还少,形制很简单,结构比较幼稚,这是因为它的艺术的完美所致。古希腊的纪念性建筑在公元前8世纪大致形成,公元前5世纪已成熟,公元前4世纪进入一个形制和技术更广阔的发展时期。
由于宗教在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古代国家的神庙往往是这一国家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希腊亦不例外。古希腊是个泛神论国家,人们把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认为受一位神灵支配着,因此希腊人祀奉各种神灵建造神庙。希腊神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城邦公民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的场所,还是储存公共财富的地方。这样神庙就成了希腊崇拜的圣地,围绕圣地又建起竞技场、会堂旅舍等公共建筑。
希腊最早的神庙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在他们看来神庙是神居住的地方,而神不过是更完美的人,所以神庙也不过是更高级的人的住宅。后来加入柱式,由早期的 “端柱门廊式”逐步发展到“前廊式”,即神庙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为希腊神庙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庙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
2、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 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 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3、罗曼建筑
罗曼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曼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建筑、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曼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
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随着罗曼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罗曼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
罗曼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
4、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