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洛:最好的游戏攻略网站!

所在位置:首页 > 电脑游戏

《理想城市》建筑背景——摩天大楼

发布时间:2023-02-14来源:网络作者:游戏洛

艺术设计学理论知识

额 我考研 的资料 花钱买的..... 具体书名和作者 我就不透露了

艺术设计讲义
第一讲 艺术设计的定义
20世纪 美国设计师罗维创立艺术设计中的流线型风格。飞机、汽车、舰艇等
美国艺术设计师德雷福斯1937年设计的现代电话机原型
环绕我们生活的美也包括造物的美。造物世界是艺术设计的世界……
一、 艺术设计观念的历史发展
艺术设计(design),并不是对象的全部设计,而只是对象的艺术方面的设计。
艺术设计是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的结合起来的设计。作为一种职业,它在20世纪初期诞生和形成。其理论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和艺术、效用和美的关系问题。
(一) 中国艺术设计观念的形成
1、春秋时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涉及到艺术设计的观念。《老子》、《论语》、《大学》
2、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手工艺技术的著作,是我国古代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在我国器物制作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它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器物制作经验,制定了器物制作的基本原则。2、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设计观念。以车为例,它关于车轮、车厢、车盖和其他部件的制作原则都充分体现了形式遵循功能的观念。车轮的制作要使使用者感到舒适,用现代术语说,要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因素。木车的制作还要考虑到文化象征意义。
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集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于一身,“天工开物”史“天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出有用之物”这四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
4清朝康熙年间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中的艺术设计观念。他把器物看做感情的寄托。他善于通过排列布置,使无情之物变为有情之物。这样看待器物,就是造物在手而臻化境矣。
(二) 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
1、 古希腊人理解的艺术包括音乐、绘画、雕塑、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等。艺术和技术是不同的然而相互补充的活动。
2、 苏格拉底 产生了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苏格拉底把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没必定是有用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
3、 柏拉图 区分了绝对美和相对美。他称现实事物的美是相对美,而抽象形式如直线、圆平面和立体的美就是绝对美,是永远的美和为美而美的美。
4、 西塞罗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取决于功用的观点,认为有用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并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动植物和艺术中。区分出有用的美和装饰的美。
5、 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论述了造物活动中没和功用的关系。提出了建筑的主要原则是“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形式美和功能美要保持某种平衡。
6、 奥古斯丁 区分出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自在之美是是事物本身的美,自为之美是一个事物适宜其他事物的美,包含着效用和合目的性的因素。对艺术设计的启示是艺术设计都是有对象的设计,他应该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7、 达芬奇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的一些产品,体现出艺术和技术的内在的统一。
8、 18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美和效用之间的联系。
9、 19世纪,随着艺术家对生产过程的介入,器物的设计和制作也被看作是一种艺术。
二、 设计活动中的艺术设计
设计作为一种人类有意义的活动,其含义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
设计的两种表现形态:1 他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的原型保留在生产这儿的头脑中,生产者也就是设计者。2 设计是相对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
设计和生产的关系:1 设计和生产相适应,他们是一种统一的行为 2 设计适应生产 3 设计独立于生产,但对生产的影响很小,4 设计独立于生产,并对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以至于生产服从于设计
艺术设计
三 艺术设计和自主创新
(一)艺术设计的复杂性和变易性
艺术设计的复杂性表现为,它具有多种类型和模式。类型的多样性,既取决于各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又取决于艺术设计对象的差异。艺术设计活动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艺术设计理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涉及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经济学、文化学、人体工程学、工艺学等领域。
艺术设计的变易性也很明显。最初它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是“包豪斯”(意即“建筑之家”)的成立。后从欧洲移植到美国,20世纪30-40年代,独立于建筑而得到发展。美国的艺术设计主要是商业性艺术设计,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在风格上,它同式样主义处在密不可分的统一中,但游离于功能之外改变产品形式。50-60年代,德国乌尔木高等造型学校尖锐地批评了美国艺术设计的式样主义,使艺术设计摆脱式样主义。艺术设计逐步成为既不依赖建筑、又不依赖式样主义的一种独立的活动。
(二)艺术设计是企业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
200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自主创新有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以后再创新。基于艺术设计的以上特点,我们认为,艺术设计是企业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
艺术设计作为集成创新,有如下特点:
1.艺术设计具有原型或原生材料,也就是说,它具有供集成的客体。而供集成的客体,不仅可以是同一种类或者相近种类的物体和现象,而且可以是比较疏远的种类的物体和现象。不同领域的客体可以组合,甚至不是整个客体、而只是客体的一部分、或者作用原则、功能特征、知觉特征也可以集成为新的统一体。
2.艺术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强烈的功利性。发明与此不同,它往往是意想不到地产生的,或者是长期实验的结果。如:苏格兰人贝尔发明电话是原始创新,美国人德雷福斯设计了电话机的现代款式是集成创新。
3.艺术设计起着进步的加速器的作用,起着某种技术催化剂和社会催化剂的作用。它把科学家和发明家所获得的发现、规律、原则、材料用于具体的现实,使它们进入工业、技术和日常生活中。
4.艺术设计在集成创新时产生出质量效果。如:赋予产品以美和舒适的属性。

第二讲 早期工业时期的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职业,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人威廉•莫里斯和罗斯金被后人追溯为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在19世纪末期发生的手工艺设计向工业艺术设计的过渡中,德国建筑家泽姆佩尔起到重要作用,德国艺术工业联盟则实现了这种过渡。受到德国艺术工业联盟的影响,英国和法国早期的艺术设计也得到发展。
罗斯金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画家、诗人和政论家,属于英国浪漫主义晚近的一代。
他提倡复兴“富有创造精神的”中世纪手工艺。作品《建筑的七盏明灯》论述了建筑和装饰的设计原理,肯定“装饰是建筑的首要部分”,呼吁工业化的英国回到中世纪。
作为一位道德学家,罗斯金关注艺术和技术相互作用的伦理方面,从道德主义立场批判资产阶级社会。
英国19世纪中期形成的两种审美思潮——道德主义和唯美主义中,罗斯金作为道德主义的代表,认为审美和伦理是同一的,强调美的道德性;要求艺术具有高尚的道德内容,认为作品的艺术价值直接依赖于它所体现的思想的意义;丧失了美就同时意味着丧失了道德。罗斯金主张,倒退到手工生产中去。他并不反对技术本身,而是反对伴随技术所产生的资源严重消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基于这个原因,罗斯金严肃批评了当时著名的建筑“水晶宫”,认为它的固定,彻底破坏了自然景观。
罗斯金以文化学态度看待艺术现象,强调像阅读弥尔顿或但丁那样“阅读”过去时代的建筑。他在手工劳动中看到创造因素,并把这种劳动诗化。他是第一个始终不渝地把艺术、劳动和道德因素联成整体的人。
威廉•莫里斯是罗斯金的观点的最早支持者之一。
关于19世纪下半叶建筑和实用艺术发生衰落,莫里斯总结了两点:首先,资本主义只承认带来商业利润的产品是唯一的价值,制造商由于采用机器,因而能够用同样的工时和成本生产多得多的廉价产品,导致产品艺术质量下降;其次,追逐利润的物质生产的增长导致劳动分工,丧失了劳动的创造性。他认为,每个历史时代艺术性质的决定因素是作为该时代基础的劳动的性质。
莫里斯把罗斯金的思想付诸了实践。莫里斯的结婚新居“红房子”力求接近中世纪后期的风格。如采用了某些哥特式细部――尖拱顶、高坡度屋顶等。“红房子”不仅影响了私人住宅的设计,而且成为对人栖居的环境进行整体安排的范例。
莫里斯参与创办手工艺研究同业行会――英国最早的设计协会之一。他主张把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相对立,同时他对产品结构十分关注。
莫里斯把当时英国人不喜欢公开谈论的私人住宅和居住环境问题变成讨论的对象。他建议采用风格轻盈的室内装璜、明亮和色彩鲜明的墙纸、新的灯具和家具。1866年展出的“绿客厅”是未来室内装璜的实验设计,和“红房子”一样获得广泛的知名度。莫里斯以此表明艺术家参与环境设计的可能性。
在艺术理论上,莫里斯重新评价装饰实用艺术和手工艺在整个艺术体系中的地位。如果说罗斯金注意过去时代建筑的历史方面和艺术方面,那么,莫里斯则把手工艺确定为艺术的基础。在他看来,其他各种造型艺术是从手工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莫里斯认为,任何人都能够从事艺术创作,就像能说话一样,虽然造型艺术创作要求特殊的技能,要求学习艺术语言。所有的人都应该被吸引到艺术创造的活动中来。
在美学理论上,莫里斯主张,每一代人都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当作遗产来接受他们知觉美和在劳动中体现美的艺术才能差不多是相等的。而各代人之间的差异在于表现他们才能的形式。例如,在中世纪很多人都从事艺术创作,因为他们生活在自然经济中,要为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制造物品、建筑房屋。
新艺术运动
“如同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一样,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具有复兴手工艺与装饰艺术的优点。毫无疑问,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追求质量坚实可靠和形式简练朴素之外,还追求比新艺术运动更高的道德价值。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代表一种为社会尽职的行为,而新艺术运动在本质上是为艺术而艺术。”
如果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热衷于复兴中世纪艺术,那么,新艺术运动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他们以日常生活作为艺术的对象,观察自然中昆虫、植物、动物的外在形态,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发展曲线美的设计。
新艺术运动深受王尔德唯美主义美学的影响。唯美主义者按照“纯美”的原则安排生活,主张为了美的体验而对美进行体验。如:巴黎一个地铁入口采用金属铸造技术,模仿扭曲的树木枝干和蜿蜒的藤蔓,显得典雅而浪漫。

二 德国艺术工业联盟
(一)泽姆佩尔
20世纪初,泽姆佩尔“对同样也重视物品纯粹目的的德国应用艺术运动有强烈的影
德国的泽姆佩尔在《科学,工业和艺术》一书中阐述了工业生产领域中艺术创作的衰落,主张通过改革艺术、研究和普及器物世界的美来改变现存状况。泽姆佩尔专门研究了科技进步成果和这些成果的审美利用之间的中间环节。他认为,这种中间环节就是形式,它形成了物质文化领域中艺术活动的特征。器物形式既取决于它所由制作的材料,也取决于体现原初构思的手段,以及影响某些形式形成的生产因素。
《技术艺术和结构艺术中的风格,或实践美学》:研究了艺术中造型的历史规律,阐述了形式对功能、材料和制造工艺的依赖。泽姆佩尔的实践美学是19世纪中期欧洲文化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借助风格的概念,泽姆佩尔指出了消融在艺术史中的原初形式和经常变化的象征形式之间的关系。而原初形式的决定因素有两点:一是器物的物质用途,二是器物制作所使用的材料。他的风格理论成为19世纪中期欧洲创立新建筑语言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这种语言的特征就是强调建筑基本结构符合社会任务的功能。
(二)德国艺术工业联盟
德国艺术工业联盟成立于1907年,它的成立和反对青春风格等艺术流派有关。
德国的青春风格与奥地利分离派的观点一致。青春风格源于希尔特于1896年1月1日在慕尼黑创办的《青春》杂志。该杂志声称“摆脱任何狭隘的观念,研究艺术问题和生活问题”。杂志封面饰以奇异的波形线条和花鸟图案,图案中间一些半裸的美女头发松散,姿态娇纵。杂志的波形装饰字体成为新风格的特征。
在青春风格和分离派的影响下,德国和奥地利的大量建筑都装饰了奇异的自然图案。这派艺术家制作的家具中,腿和靠背的线条明显弯曲,吊灯和台灯的金属部分和灯罩使人想起植物的图案。他们十分注意原材料的美,强调原材料加工的高超工艺,直接模仿自然界——大地、水、风、飞禽、走兽、植物的那些结构原则和形式原则。
在批评装饰和否定青春风格、分离派观点的背景中,为了讨论技术产品形式的审美本质和标准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德国一些建筑家、艺术家和工业家把艺术兴趣和研究对象相同的人联合起来,这种想法得到德国官方机构的支持,于是,德国艺术工业联盟成立。它是艺术和工业、艺术家和工业家的联盟,基本目的是追求产品的质量以及最好地体现这种质量的形式。
德国艺术工业联盟受到罗斯金和莫里斯的影响。其章程指出:“艺术工业联盟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共同努力,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并且宣传和全面地研究这个问题。艺术家、工业家、生产问题专家、以及‘候补会员’可以成为联盟的会员,整个团体和机构可以被接受为‘候补会员’。”艺术工业联盟首先在德国产生与当时德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型垄断组织有关。在垄断组织中,形成了艺术家和工业家的牢固联盟,展示艺术任务和生产任务新型的相互关系。由于许多著名企业家的加入,艺术工业联盟影响极大。它吸引了大批有才能的艺术家从事工业工作。
德国艺术工业联盟的颠峰之作是1927年在斯图加特举行的怀森霍夫住宅展览会,形成了新的住宅概念,从房屋到咖啡杯的一切物品,都处在统一的风格中。
德国艺术工业联盟公开追求商业目的,它的活动提高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德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 英法早期的艺术设计
(一)英国早期的艺术设计
英国于1915年成立了艺术设计和工业协会。它的成员有艺术设计师、工业家和商人。它的工作包括举办展览,争取订货,制定艺术设计工作评价标准等。它编辑、出版有影响的报刊,这些报刊详细研究了英国艺术设计实践;组织讨论艺术设计和建筑著作的书评。
英国工业艺术家协会成立于1930年。最初是由若干艺术经理和所选举的委员会领导的团体。它的作用在于协调与客户和其他创作团体的联系,这些创作团体包括:英国皇家艺术协会、广告艺术家协会、国际艺术家协会、英国建筑家协会。它没有自己的杂志,在各种专门的和一般的艺术刊物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立场。
英国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艺术设计理论家里德,其代表作《艺术和工业》对英国艺术设计界当时最关心的艺术和工业的关系问题作出总结。
该书分为“问题的提出:历史方面和理论方面”,“形式”,“色彩和图案”以及“工业时代的艺术教育”四个部分。全书的主要观点为:(1)近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赋予工业产品以审美外观。这通常会提高产品的造价,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装饰成为一种奢侈。不应该使工业产品适应过去手工艺的审美标准,而应该制定符合现代生产方法的新的审美标准。(2)艺术在其历史发展中是完整的,但其具体形式不断变化。为了消除艺术和工业之间的矛盾,不仅要考虑到现代生产的要求,而且要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赋予材料这样一种形式,它在情感上或理智上吸引人的注意,并激起人的感情。这表明艺术形式的作用具有普遍性。(3)新材料的运用,建筑的革命,交通和通讯的更新,这一切提出了生活环境改造的许多问题。生活环境应该具有统一的风格。有人也许会认为美和艺术完善的问题会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4)能否以艺术创作的尺度看待工业产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里德主张把艺术分为两种:人的艺术和抽象艺术。在人的艺术中,人的意义占主导地位,艺术形式是理想和情感的传播者。在抽象艺术中,注意力不集中在理想上,而集中在形式上,形式直接诉诸人的审美体验。
(二)法国早期的艺术设计
法国20世纪前期艺术设计最重要的代表是柯布西埃,美学家苏里奥则是一位重要的艺术设计理论家。
柯布西埃出生于瑞士一个钟表雕刻工家庭,在法国接受过艺术教育。他把现代技术成就同形式和造型结合起来,在住宅和公共设施中展示了现代设计的各种可能性。自1917年起定居巴黎。1918年他和法国画家奥藏方一起制定了纯粹主义理论,试图把经济和机器时代的规则引人绘画,简化地勾画日常生活用品(多为家庭用具)的线条轮廓。他认为,人栖居的现代环境包括城市建设、建筑和产品世界。
在《城市建设》中,柯布西埃描绘了理想城市的图景。摩天大楼创造了垂直的城市,直指苍穹,阳光灿烂,空气充足。摩天大楼巨大的几何图形正面,全部用玻璃建造,大楼像水晶一样清澈透明。楼群的底部建造公园,使整个城市连成一个巨大的花园。柯布西埃把工业
化时代的住宅理解为现代城市总结构的基元。他为1925年巴黎世博会设计的“新精神”展馆,就是这种基元同等规模的模型。每一套公寓是一个立方体,660套公寓可以建在一起,形成一种社区。
柯布西埃的创作重新思考了结构功能因素在艺术形象设计创造中的作用,在许多方面决定了20世纪建筑和艺术设计的风格。他认为“现代装饰艺术没有装饰”,他把重点转椅到纯粹比例和简单几何图形的和谐上,制定了以人体比例为基础的各种尺寸和谐的系统,并在著作《人的三种规定》中对此作了论证。
苏里奥倡导理性主义美学,论证理性美。所谓论证理性美,就是寻求客观的、甚至国际上通行的美的技术形式。与当时非常流行的实验美学“自下而上地”寻找美的客观规律相反,苏里奥“自上而下地”从哲学上论证这些规律。他还把理性主义原则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趣味问题上,反对印象派观点,强调趣味判断中感情和理智的共同作用。

理想城市的历史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期V.斯卡莫齐等人提出的一些城市规划模式。他们都以“理想城市”为题发表论著。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 维特鲁威承继古希腊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有关城市的论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建筑十书》中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规划布局等作了论述并提出理想方案。他说城址的选择要有利于避开浓雾、强风和酷热;必须占用高爽地段,远离疫病孳生地;要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良好的水源;要有便捷的道路或河道同外界联系。他绘制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的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便于防守者从各个方面阻击攻城者;城市道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为了避强风,放射道路不直接对着城门;在城市中心设广场,广场的中心建庙宇(图1)。 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设想的理想城市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L.B.阿尔伯蒂、伊尔·菲拉雷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法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阿尔伯蒂1452年所著《论建筑》一书,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等着眼,对合理选择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进行了探讨。菲拉雷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1464年,他提出一个理想城市方案的几何图形。后来欧洲国家设计的许多城堡,都受他的影响。斯卡莫齐按菲拉雷特的设想,制定威尼斯王国帕尔曼诺伐城的规划,并于1593年建成。此城是边境设防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放射形道路用三条环路联接。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构筑物。斯卡莫齐的另一个理想城市方案是:城市中心为宫殿和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两个正方形分别为交易所和燃料广场。中心广场的南侧有运河穿过(图2)。 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按理想城市方案建造的城市并不多,但这些方案设想对欧洲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颇有影响,欧洲各国的军事重镇如法国的萨尔路易等城市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立体城市将会是怎样的?

  人类在发展,城市的规模一直在发展。人们工作在摩天大楼里,坐地铁穿行于城市中,这些在几百年前,人类都未曾想到的。那么几百年后,城市会不会更高级,更立体呢??????????????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便试图寻找一种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自己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样板,从而拉开了人类规划未来城市模式的序幕。

  20世纪初,一些思想活跃的建筑界人士,例如未来主义建筑师们,试图探索适应新型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式,提出了一些充满想象力的探索方案。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受丹下健三影响而形成的“新陈代谢派”建筑师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和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而是像生物一样有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位于日本东京的中银胶囊大楼

  另一个同样极度崇拜先进技术的建筑师小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被称为“建筑电讯小组”。他们宣称试图找到一种具有主动精神的建筑,这种建筑将会具有敏锐的反应力和对某些事物尽可能作出响应的能力。小组中的库克设计的“插入城市”和赫伦设计的“行走城市”等都很有创意。

  到了当代,荷兰MVRDV建筑师事务所更提出了“立方千米”的理念,他们认为,今天的城市规模已经扩得很大,因此城市不仅要在两维的平面上扩展,还要增加竖向维度,高空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公共层次的三维城市,以扩展城市的容量来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更趋复杂的城市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空间短缺的矛盾。

  一个现成的案例——香港的城市建设也许能让我们看到未来立体城市的一些雏形。

  香港拥有700多万人口,却只有10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真可谓人多地少。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香港,形成了在竖向维度上多层次的联系,密集的高楼毗邻而建,高楼之间有联系的廊道,直接通往不同的交通枢纽,再加上沿山地的高程变化,形成了许多层叠贯通的联系系统。完善的地下铁路系统穿过维多利亚港,连接各个区域。高效的运作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拓展了城市的活动空间。

  现代城市中的建筑

专题材料

你好
上海世博会概述
举办国家:中国
举办城市:上海
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吉祥物:海宝
目标:邀请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参观人次.
场地: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的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总投资180亿人名币;基建投资:90亿;场馆投资:90亿.

上海世博会会徽
[编辑本段]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编辑本段]
2007年12月18日晚8点,万众嘱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蓝色“人”字的可爱造形让所有人耳目一新。

海宝,以汉字“人”字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朋友们发出的真诚邀请。
上海世博会申办过程
[编辑本段]
1999年12月,在国际展览局第126次全体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宣布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00年3月17日,中国政府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委员会,时任国务委员吴仪担任主任委员。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2002年1月30日,中国政府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报告。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全体大会并作申办陈述。

同年12月3日,经国际展览局大会投票表决,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
上海世博会举办意义
[编辑本段]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至今,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盛会,成为各国人民总结历史经验、交流聪明才智、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东方文明的中国,是一个热爱国际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国度。中国取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将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体现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瞩目和期盼。

中国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为世界人民奉献什么?毫无疑问,中国人民将为五湖四海的宾客奉上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预计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中的55%将居住在城市。因此,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憧憬与展望是一项全球性课题,它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民都休戚相关。作为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世博会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则是世博会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创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聚会。一方面,她将努力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另一方面,我们将始终以全球的视野来筹备和举办上海世博会,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争取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参与、理解和支持,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上海世博会闭幕前将发表《上海宣言》。这一世纪性的宣言将汇集各国人民在世博会上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合作与人类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着手6个月、着眼60年——中国政府将竭尽全力举办一届既传承历史、又继往开来的世博会。我们期待着一切向往和平的国家一如既往地关注上海世博会、支持上海世博会、参与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主题诠释
[编辑本段]
主题精髓

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的社会。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城市政府为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正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明天城市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和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将为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世博会副主题解析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从发端之日起,城市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文化同时意味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2、城市经济的繁荣

最早的城市是从集市发展而来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的集聚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创业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基于其研究实力,但更多来源于人与人之间富有创造性的互动。创业能力固然和城市的财富有关,但其实更多地植根于鼓励创业的文化传统,而城市是否具备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又直接关乎一个城市的经济前途。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备的服务业,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

毋庸讳言,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存在冲突。建立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倡导减少生产中的资源利用(reduce)、产品反复多次使用(reuse)、以及废弃物再利用(recycle)的3R原则,最终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和谐。

总之,未来城市的经济将更充满活力,而这种活力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的,一是市民的创新和创造力,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是人类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城墙之内,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由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与此同时,城市的研发和生产设施又使得创新的火花快速转化为技术,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

20世纪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令大规模城市化成为可能。同时,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在城市得到集中体现。科技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这种物质生活命也在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未来城市中,科技将在保护不可再生资源、集约利用能源、保护物种多样性、创造可持续的人居模式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4、城市社区的重塑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人最通常生活空间形式。健康的“细胞”才能造就健康和谐的城市。文化融合、经济繁荣,无不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现的。

城市社区的建设和重塑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最直接的任务。如何才能让贫困社区从城市的社会地图上消失,曾经是城市发展史上最鲜明最持久的困惑。当今时代,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结构的变化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长令这项任务更为繁重。联合国人居组织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设“无贫民窟城市”的目标,力争在2020年使世界城市中的一亿贫民区内居民的生活获得重大改善。

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21世纪城市社区的重塑意味着必须创造“均衡社区”,而“均衡社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合理的居民构成、合理的房屋所有权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宜人的居所环境,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以及深厚的社会凝聚力。

5、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自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就是相互依存的。农村居民通过向城市销售产品谋生,而城市的繁荣也依靠了农村腹地的资源和需求。

城市的扩张给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规划的新思想、建筑和能源科技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这种压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给城市管理提出了艰难的课题。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改造将赋予城市化人口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另一方面,小城市和集镇的建设,也能有效减轻大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农业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良好的城乡互动能够帮助农民成功地转换经营、重谋生计,或者重塑农业生产结构,恢复农业的竞争力。如何协调在城乡间的人员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与城乡能否和谐同步发展紧密相关。

目前全世界人口的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差异促使有关国际组织呼吁充分利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补作用和相互联系,在设法消除城市贫困的同时,努力消除农村贫困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上海世博场馆设置A区:中国馆,外国国家馆[除东南亚外的亚洲国家]
B区:主题馆,东南亚和大洋洲部分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
C区:外国国家馆[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国家组织馆.
D区:企业区.
E区:企业馆,世博会博物馆和文明馆,城市最佳实践区.

上海世博会组委会要员
[编辑本段]
主任委员:吴仪 国务院副总理
第一副主任委员:韩正 上海市市长
副主任文员:
万季飞 中国贸促会会长
徐绍史 国务院副秘书长
高虎城 商务部副部长
崔天凯 外交部部长助理

作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话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这也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努力的方向。
有人曾说过:“上海,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的,上海就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日益晶莹,照亮世界!
自改革开放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如今的中国还有谁人敢说是“东亚病夫”? 再想想多年前上海的浦东,大片的农地,简单的平楼......
然而如今 ,哪儿还见得到大片的农地,入眼的几乎都是高楼大厦,一栋栋美丽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为上海这国际化城市更添现代时尚气息。浦东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上海亦见证了中国的崛起!
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博物馆,科技馆,上海的国际电影节。有那么多国际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告知着人们这就是上海日益的改变 。
城市的发展与改变,使我们市民的各方面条件都改善增加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爷爷奶奶辈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一家人总是为一日三餐而不断忙碌着,当时被活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到了我们父母辈的时候,虽不用为三餐的着落而奔波,但想要吃一根棒冰还要哭天喊地,吵闹哀求许久……
再看看如今的我们,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要质量好。这时的我们想要吃一根棒冰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这也证明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是城市带给我们的福音。
我们祖国五千年的历史,像一首古老的诗篇,也像一幅长长的画卷,诉说着我们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真可谓一日千里。曾经睡梦中的巨狮正不断发出震动世界的狂吼!
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这就是独特的上海,我们的上海!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着,上海世博会正以天倒数着,我们在接近着。相信2010上海世博会将展现给世界一个不同的上海,一个让人惊叹,独具一格的上海!

还行吧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